大型工地全面數位化:為什麼都選擇 Trimble Machine Control?
台中工地 6 部重機一次升級,自動化整地與精度成果公開
在現代土木工程與大型工地施工中,「精度、效率、安全性」,是左右進度與成本的靈魂。而能同時提升三者的技術,正是智慧施工 - Trimble Machine Control 機械控制系統。
什麼是 Machine Control?
Machine Control 是一套讓推土機、平地機、挖土機等重型機具依照 3D 設計模型自動施工的智慧技術。它透過 GNSS、IMU 感測器、刀板監測、液壓控制等機制,讓重機具能:
精準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與高程
自動調整刀板或鏟斗
依照 3D 模型進行挖填與整地
每秒同步回傳施工狀態與完成度
施工現場的「誤差、返工、靠經驗猜高程」將成為過去式。
兩種常用模式:Guidance 與 Automatic
Guidance Mode(導引模式)
畫面會顯示高程差、切填量與模型位置,操作員依畫面施工。
Automatic Mode(自動控制)
系統接手刀板或鏵面控制,重機會自動施工到正確標高。
這是土木工程全球的主流做法,因此 Machine Control 也常被稱作「工地自動化」、「智慧施工」、「3D 模型化施工」。

為什麼越來越多工地都改用 Machine Control?
這裡的關鍵不只是「精準」,而是 全面的施工品質提升:
1. 生產效率提升 20 - 30%
自動追模型、省去反覆放樣、減少量測等待時間,大型工地尤其有感。
2. 返工量減少 40%
高精度施工讓「切太多、填太多」的大問題明顯下降。
3. 最終整平精度達 ±10 - 15 mm
接近測量等級的成績,能穩定做出一致品質。
4. 操作員更輕鬆、培訓速度快
新手也能快速上手,老手能更穩、效率更高。
5. 更安全的工地
自動化降低人工量測暴露在機具死角的風險。
6. 工地與辦公室同步,資訊透明
透過 Trimble WorksManager、Earthworks:
設計檔案秒傳現場
Program 更新不必跑現場
即時 cut/fill 地圖
工程量自動累積
現場問題可遠端支援
這些功能讓工地真正做到:「資料即時、透明、可追溯」。
台中大型工地最新案例:兩週完成 6 部重機的完整數位化升級(Benchmark)
在 9/22-10/3 的專案中,我們為台中工地的 6 部重型設備進行完整的智慧施工 (Trimble Machine Control) 部署:
2×D8、2×D11 推土機 + 2×MG16 平地機。
這是一個具有指標性的案例,不只是安裝設備,而是讓工地從根本進入智慧施工。


(一)完整的重機升級流程:從硬體到模型化作業
整個部署包含:
1. 前期規劃與現場教育
確認施工流程會如何因為智慧施工 Machine Control 而更安全、更可控。

2. 硬體安裝
天線、IMU、角度感測器、顯示器、線路走向都依設備規格設計,避免干涉操作視線或施工動線。

3. 油壓整合與動作校驗
控制系統與機具液壓作動整合,確保機器動作能被準確控制。

4. Machine Geometry Measurement(Trimble Measure - Up 流程)重機幾何量測與自動化精度基準
Measure - Up 是 Earthworks 的精度基礎。透過量測刀板、軸心、感測器與天線等關鍵幾何位置,系統得以建立重機的實際幾何模型,確保自動整地的高度與角度計算正確。
這些毫米級參數會直接影響整平結果,微小誤差都可能被放大成施工偏差。Measure - Up 正是 Earthworks 能穩定達到 ±10 - 15 mm 精度的核心。

雜訊過濾與 Ball Height 量測的影像對位挑戰
5. RTK、通訊與精度確認
完成測試後的精度:±8 mm(水平) / ±15 mm(垂直)
6. 自動控制與短測試施工
現場實測刀板反應、模型追蹤、切填顯示,完成後,這 6 部重機正式具備「智慧施工能力」。
(二)操作員的適應速度超出預期
現場操作員對 Earthworks 介面的適應非常快速。在真正施工中,他們自然而然就能:
判讀模型位置
依畫面施工
使用自動模式快速整平
自信地依照模型切填
多數人都在同一天能掌握自動整平。
(三)實際成果:精度更穩、速度更快、品質更一致
部署兩週後,工地的變化非常明顯:
效率提升 20 - 30%
返工量下降接近 40%
最終整平精度穩定落在 ±10 - 15mm
現場動線更乾淨、有序
減少人員暴露在機具附近的風險
工地與辦公室資料一致化、同步化
這不只是一套工具,而是一種新的施工趨勢。
全智慧施工 Machine Control 不只是升級機器,而是升級整個工地的未來
台中的這次部署證明:台灣的工地完全有能力跟上全球數位施工的標準。
智慧施工 Machine Control 不是遙不可及,而是一種能確保的施工效益最大化的方式,而這種方法將會成為未來大型工程的「基本要求」:
工程更快
品質更高
風險更低
人力更省
資訊更透明

